11月25日至12月3日,来自上海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近40位轨道交通专家,对成都地铁8号线号线一二、三期工程进行了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
经过为期9天的安全评估,三线均以最高标准通过,这标志着成都地铁2020年底即将开通的5线项目全部以“最高标准”通过专家评审,郑重进入开通倒计时,吹响了加速成网奋力冲刺558公里大线网运营新征程的冲锋号。
成都轨道集团围绕成都市加快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战略定位,将“为市民谋幸福,为城市谋长远”的工作思路贯穿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始终,以关键领域为切入点,通过科学统筹、精准规划,从顶层设计上落实公园城市对轨道交通发展的要求。
一是前瞻性规划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结构。充分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经验,前瞻性提出市域范围“778”交通结构出行目标,即机动化出行占全方式出行总量的70%,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的70%,轨道交通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的80%,拓展市民多元化出行选择的同时,彰显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骨干核心作用。
二是积极推动“三铁融合”,构建多层级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为了有效加强地铁与高铁功能互补、便捷换乘,成都轨道集团深化与地铁公交化网络的融合,统筹推进国铁干线网、市域铁路网和城市轨道交通网“三铁融合”,与城市轨道交通有机互补衔接,构建满足多层次出行需求的一体化轨道交通体系。
三是优化线网规划布局,均衡线路运力。结合既有线路客流情况,优化新线规划布局与规划密度,确保线网密度与客流出行强度精准匹配,引导线网客流结构均衡发展。如年内开通的市域线号线形成“南北共廊”走向,大力缓解了1号线高峰期拥堵问题,切实提升了乘客出行体验。
四是精准提升线网车站能力,实现换乘站高效换乘。紧盯未来发展趋势,精细化调整线路走向和车站位置,力求整体规划一次性到位,尽可能降低换乘次数,在换乘站建设过程中提前预留远期线路接入条件、换乘通道,最大限度避免乘客长距离、低效换乘。同时全面优化提升线网车站客服设备设施能力,立足线网合理配置客服设备设施资源,让市民出行更方便快捷高效。
五是着眼大线网,最大化实现资源共享。在线网规划时统筹确定车辆基地、应急保障基地和控制中心布局,加快研究设置轨道交通线网指挥中心(TCC),有效实现大线网模式下设备设施的资源共享、线路间运力协调、运营组织联动配合及应急处置的高效指挥和精准调度,最大化助力运营可持续发展。
今年,多线同步并行筹备,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新线筹备工作面临着工期严重受阻、进度严重滞后等问题,成都轨道集团科学谋划,创新管理机制,落实运营前置、优化系统联调流程、开展异地调试、强化设备选型,多措并举确保多线筹备工作高质量推进。
创新运营前置模式,一体化推进规建运管。将“一切为运营”的工作思路贯穿工程建设、设备选型、系统建设各阶段,努力将问题和隐患消除在开通运营前,有效实现轨道交通建、管、用深层次地融合,为优质运营奠定基础,以为日后车站投入载客运营后给市民提供更舒适的出行体验。
开展异地调试,建立系统联调成都模式。针对多线并行筹备的压力,差异化制定全自动线路、超长线路、市域快线系统联调工作方案,以“数字模拟+操作验证”的方式创新开展异地调试,通过时间、空间高效复用有效压缩调试时间,全方面提升新线筹备质效。
同时,总结新线筹建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成都标准。在新线筹建阶段,开创了全点位联调的“成都模式”,充分总结市域线、全自动运行线路系统建设和调试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成果性文件,率先报请交通局发布了《成都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技术规范》《成都市轨道交通市域快线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技术规范》,为开通评审提供了依据,并联合城轨通信与列控国家工程实验室发布了《成都地铁全自动运行线路系统联调实施标准》白皮书,填补了行业有关标准空白,为后续市域、全自动运行线路建设、调试贡献了“成都力量”。
据了解,成都轨道集团从始至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以乘客之心为心”的价值取向,把运营前置作为线网建设的刚性标尺,把乘客满意作为运营服务的第一标杆,以客为尊、用心服务,努力让运营服务更有质感,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
满足乘客多样化出行需求。结合线路特点及客流特性,通过混合交路套跑,错峰配置运能,投放“大站空车”,夜间正线存车、早间“多点发车”,首班车提前上线、末班车“分段运营”等方式,充分提高列车利用率,满足各时段乘客的出行需求。同时,今年开通的18号线 km/h运行条件)的市域线兼机场线,复合了机场快线和市域快线功能,采取了“站站停”“跨站跳停”以及直达的混跑模式,兼顾市区通勤、远郊及机场快速直达的多样化出行需求。
丰富乘客乘车体验。打造艺术车站、主题列车等沉浸式城市文化服务空间,推行车厢分区温控,增设智能乘车导航,着力增强乘车体验感;在进站闸机处增设无障碍通道,确保出行不便的残障人士安检后直接进站,并安排工作人员全程进行跟踪服务,体现成都地铁人文关怀;面向乘客出行需求,打造全景服务官方APP,乘客通过APP可实现车辆位置查询、手机购票、扫码过闸、路径规划、信息查询、投诉建议、市民互动等全功能服务,有效提升乘客出行便利度。
全方位开展服务品质提升。从新线规划层面着手,在今年所有开通新路全面落实服务品质提升工作,通过在打造软包列车,车站设置站台卫生间、增加扶梯及无障碍设施数量等方式大力推进服务品质提升,全方位彰显人文关怀。
以大线网网络化运营为导向,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为指引,成都轨道集团着力建体系、强功能,多措并举提速大线网下运营组织效率。
构建智慧化信息支撑体系。按照“同规划、同标准、同设计、同建设、同运维”的原则,构建“一中心、三体系、五平台”的智慧管理系统,打造红花堰、合江车辆段一主一备“同城双活”数据中心,从信息化顶层规划建设、智慧运维等方面助力地铁向智慧城轨方向发展有效推动大规模线网运营智能化发展,加快向轨道交通智慧化迈进,以为市民提供更智慧化的出行服务。
创建智慧化服务体系。开展智慧车站试点,围绕乘客出行、车站运作、应急处置、设备监控四大业务场景,打造智能客服中心、视频全景巡站、一键开关站等11项智慧功能,推进车站系统融合,强化车站一体化智能管控,实现乘客进站到乘车的高效引导和自助服务,有效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打造全自动运行线号线采用国际最高等级(GoA4)全自动运行系统,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首条全自动运行线路,列车可以依据提前设定的运行时刻表,实现电客车的唤醒、发车、返场以及洗车等全过程自动运行。
健全智慧化维保体系。以智能检测监测为主要抓手,智能分析为依托,智能管理为导向,提升智能化维保作业水平,通过“一张网+三个中心”着力构建业务智能联动、资源智能配置、决策智能支持的运营保障体系,建成集车辆、信号、通信、水泵、弓网、接触网、轨道、土建、结构等关键行车、客服设备的健康管理平台,加大综合监测车、轨检车、探伤车等机械化作业开行力度,开展“两位一体”联挂转线、多车联挂检测及同线多列次工程车同步开行、同线多车交叉作业等创新作业模式,不断探索提升大型设备运用效能,提高线网检修维护资源利用率,开创智慧化维保管理新局面。
据悉,成都地铁积极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轨道交通改变城市格局、TOD开发改变城市形态、轨道交通产业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要求,将轨道交通人才、产业作为战略新兴起的产业部署,加快打造高品质高能级特色化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为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与产业保障。
发挥大线网运营优势,推动产业落地实现产品及服务本地化。充分的发挥大线网运营优势,聚焦“高端制造、新技术应用、智能运维”三大领域,引入中车四方、中车长客、卡斯柯、北京交控、宝信等涉及轨道交通车辆、牵引、信号、综合监控及自动售检票等企业在成都设立研发、生产基地,实现产品及服务本地化,强化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拉动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实现关键系统就近就快维修,形成大线网运营“成都保障”。
构建多元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为大线网运营夯实人才基础。成都地铁以自筹的轨道学院和外部院校战略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定向培养8000余名新员工,并利用新线、练兵线开展常态化业务技能培训、实操演练,快速提升能力素质短板,建立人才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强化成都轨道交通人才产业落地,为大线网运营做好人才培养与储备。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春华秋实,成都轨道人以精益求精的匠心、攻坚克难的锐气、敢打胜仗的霸气、敢为人先的勇气,创造了轨道交通史上的奇迹。光影见证、时代检阅,今年5线项目筹建目标的高质量兑现,是成都轨道人向蓉城1600多万市民最为庄重的承诺。
据介绍,6号线号线号线号线三岔站(不含)至天府机场北站段等五线项目将于年底正式开通初期运营,成都轨道集团将全力做好开通前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多条新线开通后为市民朋友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出行服务。
11月25日至12月3日,来自上海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近40位轨道交通专家,对成都地铁8号线号线一二、三期工程进行了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