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年仅25岁的沃森和35岁的克里克在《天然》杂志上联合宣布了一篇字数仅有1000余字的论文。
这篇“言简意赅”到令人难以置信的论文,提出一个假定:DNA是双螺旋结构。
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因在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进程的中的卓越贡献被联合颁发诺贝尔奖(见P3)。
[让我看看]在《双螺旋(插图注释本)》这本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亲身叙述他与自己的“黄金搭档”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背面的故事。
如果把生命比作长城,那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就等于深化理解了构筑起生命奇观的砖石,能够能够称为整个人类才智史的尖峰时间之一。
P5:1981年,沃森在上海与老友曹天钦(时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物学部副主任,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副所长)重逢。中心为沃森儿子。
P6:20世纪80年代,在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作业的谈家桢回信给沃森,感谢他邮寄来的书刊。
It is ok to be weird,即心无旁骛去干事,不用太介意别人的观点。
整个科学史上,或许都难以找到像《双螺旋》这样实在、尖锐、充溢个人心情地记叙科学发现进程的书了。
不论你是猎奇那段前史的实在面貌,关怀那些科学英豪的生动形象,仍是单纯地期望以科学家的视角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前史,《双螺旋》都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