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一粒米、一壶油与一座村庄的故事

浏览 发布时间 2024-07-23 作者 作者: 上海体育视频直播NBA比赛

 

 

  芜湖市检察院作为南陵县家发镇滨玉村双联系单位,自第八批驻村以来,院党组认真贯彻落实习对“三农”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把驻村帮扶作为服务大局、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发挥“双联双应”工作机制,驻村工作队按照院党组要求,强化党建引领,牢牢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以激发内生动力为切入点,紧扣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助推滨玉和美乡村建设,取得良好效果。日前,芜湖日报乡村振兴专版做了深度报道,解读“滨玉之变”密码,人民日报客户端予以转发。

  水清岸绿,稻浪翻涌。霜降时节,走进南陵县家发镇滨玉村,一派丰收景象映入眼帘。

  近年来,滨玉村立足资源禀赋,以党建促发展,打造特色产业,乡村振兴方兴未艾。发展中的滨玉恰如其名,宛若镶嵌在漳河之滨的一方碧玉,风光正好。

  滨玉村位于南陵县家发镇东南部,东濒漳河,毗邻南陵县城区,太白大道穿境而过,属典型的城郊接合部。

  作为2016年底实现贫困村出列、2019年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的一个典型脱贫村,滨玉村曾经是一个无企业、无集体经济、无特色产业的“三无村”,由于缺少主要收入来源,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村庄日益“空心化”。

  “如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成为滨玉发展必须直面的最现实问题。”滨玉村党委、驻村工作队队长陶俊和记者说,经过前期深入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决定结合近郊农业特点,对稻虾轮作、果蔬种植、水产养殖和木榨油坊四大特色产业进行重点谋划、重点打造,盘活、整合现有资源,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着力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和农户增收。

  2022年2月,滨玉村积极探索发挥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经济优势,由村党委领办合作社,注册成立了“南陵县滨玉共赢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由滨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出资占比52%,本村村民出资占比48%,借此把村民组织起来,抱团发展产业。入社的村民在获得土地流转基本金、入股分红收入、务工收入的同时,组织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镇里给我们的产业定位是发展好‘一粒米’。我们村共有耕地6500亩,水面2000亩,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盛产各类农作物和水产品。为此,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水乡、魅力滨玉’的设想,截至目前,已建成1200余亩滨玉共赢稻虾种养基地和200余亩滨玉果蔬种植基地以及2000亩的滨玉水产养殖基地。”滨玉村党委书记邢宏水说。

  为实现“稻+虾”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村里还多次组织村干部和种养大户去附近其他县区当地考验查证,并邀请县种植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专家前来授课,加强技术指导,因地制宜制定方案,提升养殖效益,进一步做大做强“滨玉虾稻米”品牌。

  稻虾轮作,由于农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生产的绿色无公害小龙虾和生态米逐渐得到市场认可,如今已成为滨玉村的一张新名片。作为滨玉村双联系单位的市检察院也充分的发挥“双联双应”工作机制,助力滨玉产业发展。

  “2022年,合作社取得营业收入185.5万元,实现利润31.8万元,首次分红22.3万元,首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过百万,达到107万元,村集体经济走在了全县前列。”陶俊说。

  秋阳正好。走进合作社社员、村种粮大户马中强的虾稻田,金黄的稻海绵延至远方,饱满的稻穗在阳光下迎风摇曳,即将迎来丰收。

  “今年前期的龙虾收成3000元/亩,毛收入约120万元。眼前的这400多亩虾稻田将在11月初开镰,预计每亩产量达600公斤左右。”马中强介绍,滨玉虾稻米种植采用“虾稻轮作生态种养模式”,实行“一季虾,一季稻”,田间养虾,以虾除草。

  稻虾轮作过程中,稻田能为小龙虾提供微生物、野草、昆虫等天然饵料,而小龙虾的排泄物又成为优质的水稻生物肥,有助于减少化肥投入和农药残留,来提升水稻品质和产量。锚定这一模式,马中强坦言,合作社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自己信心更足了,明年还将增加百余亩的稻虾田。

  车子从太白大道飞驰而过,滨玉村村口半边街旁,两栋装修一新的徽派平房分外引人瞩目,墙上细心地妆点着以传统木榨油工艺流程为主要内容的彩绘,这里是滨玉村共赢发展专业合作社所在地,同时也是滨玉木榨油坊。

  还未走近,远远的,空气中便弥漫着一股油菜籽榨油的浓香。陶俊和记者说,滨玉木榨油坊由一家石材厂搬迁改建而成,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益。

  “我们这台木榨是目前整个皖南地区单体最大的木榨。油坊主营的‘滨玉共赢’木榨压榨油品,现有木榨菜籽油、黑芝麻油、茶油等10余个纯手工木榨食用油品种。”邢宏水指着油坊内的木榨和记者说,言语中透露着几分自豪。

  滨玉木榨技艺要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家发镇永林村桥头张木榨油坊曾经风靡一时。后来随时代变化和科技发展,加之传统的木榨油产量较低,工序繁琐,没有人愿意继承,导致木榨油坊慢慢的变少,逐渐被机械化所替代。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用油品质的要求也慢慢变得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村里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需求,同时基于挖掘本地民间传统文化,寻找当地特色资源和农产品的考虑,决心全力发展特色木榨油产业,打造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在深入调研、遍访当地传统榨油老艺人的基础上,村里合资建立了滨玉共赢木榨油坊,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形成利益共赢、抱团发展,着力推广输出“滨玉共赢”木榨品牌化,以产品质量赢得市场,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创收。

  该项目合资款总额60万元,其中,合作社占股51%,生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占股49%,充分带动了当地特色经济发展。

  古法榨油作为一门工序复杂的手工技艺,历久而弥香,从筛籽、炒籽、碾粉、蒸煮、压饼、上榨、插楔、撞榨到接油有多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完成。

  目前,木榨油坊每天榨油出产量300余斤,销售渠道主要是通过线下走向市场、企业单位;线上借助合作社短视频直播平台销售。邢宏水透露,该项传统工艺目前正在申报县级非遗项目。

  “木榨油坊目前慢慢的变成了滨玉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特色产业之一。滨玉村地处南陵城郊,交通便利,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发挥该村的地理优势、产业优势,围绕近郊农业特点,重点打造农旅项目,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家发镇党委副书记林森表示。